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2020年11月份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更是方便了中国制造走向全世界。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制造得到认可、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增加,中国品牌在海外遭遇抢注的情况愈发频繁。据中华商标协会连年发布的《企业商标国际抢注预警报告》 披露,截至2017年底,共有105家会员企业遭遇过海外商标抢注,占比达33.5%,而在2020年,仅1-6月份就有38家企业遭遇抢注,这其中包括一些中华老字号和相关知名商标。
目前很多企业已通过境外商标监控的方式来及时发现抢注行为,能够做到在公告阶段对恶意抢注进行打击。但对于注册时间已超过5年甚至更久的抢注商标来说,权利人往往因为举证难度的增加、法律适用的限制等多种因素而难以启动维权程序。有些企业无奈之下会选择高价购买抢注人的商标,更有甚者最终会放弃某个重要市场。因此,权利人应如何预防和应对恶意抢注商标?本文将试图以“XCMG”土耳其商标无效宣告诉讼案为例,来探讨上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