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是十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这一成就背后,离不开专利制度的强力支撑和专利代理行业的默默耕耘。作为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下称贸促会专商所)所长,龙传红深耕行业30多年,既是专利代理行业从服务跨国企业向服务本土创新蝶变的见证者,也是推动专利代理行业从守护创新向驱动创新升级的践行者。
1984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专利法,同年6月贸促会专利代理部应运而生。1993年,贸促会的商标代理部和专利代理部合并,成立了以涉外代理业务为主的贸促会专商所。一年后,从清华园走出的龙传红加入该所,开启了他的专利代理执业生涯。
“当时,国内申请人的发明专利年申请量只有1万多件,其中职务发明占比为55%。我们主要服务于跨国企业,业务也很单一,主要办理专利申请业务,专利检索分析、无效宣告、诉讼等业务寥寥无几。”龙传红回忆。
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专利代理机构为事业单位,挂靠在政府部门或高校、科研单位。2000年左右,专利代理行业推进脱钩改制,迎来新的发展契机。2001年,伴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专利法第二次修改,国内企业创新意识觉醒,专利申请量迅速增长。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出台后,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企业的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也大幅增加。与之相适应的是,专利代理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行业规模和服务能力快速提升,业务范围也从专利申请业务扩展到专利无效、检索、分析、导航等多个领域。“专利代理机构的服务对象从以跨国公司为主转变为本土创新主体比重不断提高。”龙传红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专利代理行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为规范竞争,中华全国专利代理师协会加强了行业自律监管。“专利代理行业从早期起步阶段,历经2001年之后的快速发展、2008年之后的爆发式增长,已进入从“拼价格”到‘拼质量”的新阶段。”龙传红这样总结。
“专利代理工作是创新成果向法律权利转化、走向市场的重要“桥梁’。”龙传红认为,专利代理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将发明创造转化为符合法律要求的专利申请文件,不仅提高了专利审查效率,帮助创新主体获得权利稳定、保护范围恰当的专利权,还促进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随着我国企业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专利代理的价值也从“保护创新”向“驱动创新”升级。当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时,专利代理团队可以通过专利检索分析,帮助企业科学布局专利,有效规避侵权风险。当企业布局新兴产业时,专利代理团队通过全球专利大数据分析,锁定高价值技术空白点,可以为企业精准研发抢占高地提供重要决策支撑。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专利代理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龙传红看来,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专利技术检索和分析等方面提供辅助,但在发明点的构建、保护范围的设定、说明书的完善等方面,仍然需要专利代理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专利代理行业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创新主体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龙传红相信,通过更高水平保护创新成果,专利代理行业将继续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技术不断涌现,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专利法实施四十周年特刊